自從之前楊斯棓醫師推薦訂閱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後,我就默默地開始看啦,不過我坦言去年一整年因為佑佐的出生而基本上是荒廢的。但是今天突然看到一篇很有感觸,就來分享一下
如何完成「不想做任務」三部曲
 
畢竟不論你平常工作有多麼積極,每個人都有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任務。我們或許覺得這些任務無聊、沒意義、耗神費力、花時間、讓人厭煩或焦慮。
 
那當你遇到這類情況,該如何讓工作有進展? Elizabeth Grace Saunders這樣說
 
第一步,找到對你個人有意義的理由去做某件事
 
工作有動力,並不是指你必須體驗到某種特定的感覺,像是興奮或期待。相反地,動力只是指一個或更多理由,可讓你以某種方式採取行動。你若能找到對你個人有意義的理由去做某件事,那麼你不需要對那件事感到興奮,就可以決定去做那件事。
 
例如,你可能選擇做某件事情,因為它會趨吉避凶:
 
趨吉:帶來財務上的好處、讓你關心的人受益、讓你對自己感覺良好釐清你的思緒符合你的價值觀
避凶:避免負面後果降低你的焦慮與壓力
 
在你的日常生活中,這些理由聽起來可能像這樣:
 
「我不想做 _______。可是,如果我做 ________,那麼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,我都會有重大的財務報酬,而且會對我自己的選擇覺得很好。」
 
「我不想做 _______。可是,如果我把 ________ 做好,那就會讓老大高興,而且每次我和老大單獨開會時,我的焦慮感就會降低。」
 
「我不想做 _______。可是,如果我在 ________ 上有進展,那麼下星期我的壓力就會少了許多,而且為 _______ 做好準備。」
 
即使我們從未覺得某項任務特別讓人充滿動力,但我們可以把眼光從任務移到任務的結果上,以便找到往前邁進的理由。
 
 
成功的第二步,是想出一項策略,讓你在情緒動力極低或完全缺乏的情況下,還是能完成任務。
 
依據任務性質和你工作的方式,Elizabeth建議可以選擇讓其他人參與這個過程(正向的社會壓力)或是建構自己的工作方法
 
讓其他人參與這個過程。這種正向的社會壓力可以為完成工作提供動力。例如把部分任務分派給別人做、跟其他人一起合作完成這項活動、負起責任,或只是跟其他也在工作的人待在一起。
 
至於如何建構自己的工作方法,可協助你在工作動機較低時獲得前進的動力,舉例來說:
 
先後次序:在高頻率活動之前,先完成低頻率活動。例如,在我交了每月巡查報告之後,才能打開email。
 
神聖時間:給自己一個固定時段。例如每個星期五下午4到5點,我在行事曆上固定保留這段時間做每週規畫,這時只能做這件事。
 
限制投入:每天我必須在這項任務上投入十分鐘,之後我可以隨意停止工作。
 
降低標準:在這項活動上,每個星期我只需要採取一個行動步驟。
 
把事做好:我想完成這件工作,所以我空出一整天來完成它。
 
 
最後就是把不愉快的活動搭配愉快的活動,以提升你的整體情緒。
 
這可能包括允許自己在很喜歡的地點,完成一項比較困難的任務。你還可以嘗試同時做幾項工作,例如,在整理報告時聽音樂。即使在過程中做一些身體活動,也會有幫助。
 
當我們運用上述一項或更多項策略時,或許無法獲得快速的進展或完美的進展。但你可以緩慢但穩定地推展任務,完成原本不想做的事情。
 
arrow
arrow

    rexm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